鸿胪井专题网站      主办单位:旅顺历史文化学会   大连大学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鸿胪井简介 > 正文
旅順国宝鸿胪井
 
      旅顺口历史悠久,早在四五千年前,就有典型的人类文明活动,商朝时期出现了先进的铜器文化。
 
      纵观旅顺的历史文化,其中不乏辉煌和经典,而现代世人对于旅顺的记忆,过多地停留在中日甲午战争至今这一百余年的历史时段。思忆之余,心中犹感屈辱和痛楚。或许是被历史偶然的尘封,许多悠久珍贵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被人们所淡忘,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旅顺国宝---鸿胪井。
 
      鸿胪井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的重要印证和唯一物证;是满、汉两族先民们接触、融合的第一块“里程碑”;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及研究史料。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国宝!也是旅顺历史文脉中最亮的闪光点!有力地纠正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渤海国(我国东北地区)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的错误观点。
 
      位于旅顺黄金山的鸿胪井遗迹之所以如此珍贵,因为它是一千三百年前大唐盛世时期,我国领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唯一物证。就让我们打开这尘封的时空之门,回溯这段不应忘记的历史。
 
      唐代,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——靺鞨族的经济与军事发展迅速,主要力量集中在边陲重地营州(今辽宁省朝阳市),已经对唐政权构成较大的威胁。
 
      公元696年,松漠都督、契丹人李尽忠在营州反叛唐朝。粟末靺鞨首领趁机率部东迁以求自立建国,此事震惊了唐朝廷,武则天为阻止其建国,派兵进行讨伐。
 
      公元698年,唐朝大将李楷固率领唐军与靺鞨首领大祚荣所率部下在天门岭(今吉林省哈达岭诸山)进行了激烈的交战,结果唐军战败而归。大祚荣率部迁往牡丹江上游的东牟山(今吉林省敦化市)修筑城池,自立为震国王。
 
      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后,采取和平的方式来化解边疆冲突,于当年便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,大祚荣为了表示诚意和忠心,派儿子到唐朝朝廷任职,唐中央政权与靺鞨的关系得到极大的缓解。
 
      公元713年,崔忻使团由长安(今西安)出发到河南道(辖今山东、江苏北部、河南东部)至登州(今山东蓬莱县),乘船渡海至都里镇(今旅顺)稍作停留后,再乘船沿海东行,经青泥浦(今大连小平岛),石人汪(今长海县石城岛)入鸭绿江,溯江而上再转陆路到达震国都城(今牡丹江上游之敦化)。
 
      崔忻使团经长途跋涉,历时数月到达震国,宣谕大祚荣为渤海郡王,震国为忽汗州,成功完成了册封的使命。自此震国称为渤海,正式隶属于唐王朝。
 
      崔忻为了记验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成功,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,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:“勑持节宣劳靺羯使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     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”共二十九字,历史上将此两口井和井旁刻石称为鸿胪井。
 
      随着时光的流逝,鸿胪井中的井和刻石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,明代时还有关于井的记载,后来井的详细位置已成为一个谜。由于刻石巨大一直暴露在野外,因此,清光绪二十一年(公元1895年),清当局建议对刻石进行保护。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、安徽贵池人刘含芳派人依刻石大小而建一石亭,以保护鸿胪井刻石,碑亭于次年8月建成,取名唐碑亭。
 
      1908年,旅顺被日军占领期间,日本海军中将富岗定恭将鸿胪井刻石及碑亭劫掠至日本,后来在原址上立一鸿胪井之遗迹碑。
 
      1979年6月6日,旅顺口区革命委员会为了保护鸿胪井,在鸿胪井遗迹旁立一文物保护碑,将鸿胪井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
      随着历史的更迭与变迁,鸿胪井、刻石、遗迹碑、文物保护碑、碑亭及碑文拓片都成为鸿胪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 
      由于鸿胪井刻石和碑亭1908年就被劫掠至日本。多年来,中国学者无缘于鸿胪井刻石及碑亭的真面目,致使学术界在一百多年以来,围绕着“鸿胪井刻石”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的一系列学术问题,展开的争论更加令人扑朔迷离。。。
投票调查
      您从何处得知鸿胪井?
       从报纸上      从电视上
       从网络上      从书籍上
       从朋友处      其它